欢迎来到礼森智库!!!
021-5423087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礼森智库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900号B座903室,200233
邮箱:master@lisenthink-tank.com
电话:021-54230870;18018606002(周先生)
传真:021-54015783

微信公众号:请搜索“礼森园区智库”



您现在的位置:礼森研究
【名园之路】论工业港区城市更新的价值和启示——以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城市更新为例
2022/7/28

蒲雅丽

众所周知,城市更新一直是城市发展和产业迭更有机交融中经久不息的话题。依托“有机更新”“自主更新”“微更新”等理念,国内外积极尝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驱动,通过进一步优化存量,完善生态环境修复和城市功能提升,实现城市生活区与产业区的多元链接,进而循环拉动产业的集聚升级,提高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各种优秀更新案例层出不穷,相关经验也为我们更好把握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的尺度、打造具有地区特色城市更新亮点提供了“弹药”。本文通过分析追溯杜塞尔多夫媒体港“老港”变“新城”的更新历史,希冀为具有港区特色的城市提供良好经验借鉴。

一、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原画像新规划

(一)旧港区变身媒体港

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港,成立于1896年,是德国第三大内陆港,原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随着重工业在德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导致港口逐渐冷清。为弥补市区面积的不足,提高地区的吸引力,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利用这个实用价值高的区域,启动港口的转型更新。更新建设时间自1976年起,占地面积19公顷(第一、二开发阶段),首先进驻的是多媒体行业,例如电视台、杂志社、广告公司等,随后一些现代建筑落成,媒体文化氛围不断浓厚,由此得名媒体港。

(二)新规划擎画新未来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港口更新改造的范围由临近市区的入境港口逐渐延伸至港口的核心码头区。港口的更新改造主要经历了3次规划调整期,可以划分为四个规划建设阶段:依此为入境口岸(Zollhafen)、商业码头/锤子码头(Am Handelshafen/Hammer strasse)、运输街码头/锅炉街码头(Spedition strasse/Kessel strasse)以及2007年后新规划的港口核心码头区域。同时,在土地使用规划方面,媒体港实现了多种功能区域的混合发展,主要公共建筑布局于水系周围,实现每栋建筑均有一面可以观赏到水岸风光;在交通规划方面,依托旧港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体系,重点强调和关注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在水面上的延伸,利用桥梁将运输街和媒体港相连,形成港区独特的亮点和名片。

图一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总体规划图[1]


二、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改造阶段城市建设

(一)四个改造阶段赋予媒体港新的城市风貌

第一阶段(1978-1989年):入境口岸的10hm2用地经过改造后,建设形成了电视塔(1982)、北威州议会大厦(1988)、莱茵公园、一个居住区和游艇港。

图二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第一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0-2002年):1989年,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核心区”9hm2用地发展规划决议,划定核心区即商业码头至锤子街之间的港区。1999年,建设新海关大院(Neuer Zollhof l-3),成为了媒体港最著名的景观。同时,运输街东岸作为呼应核心区的沿河景观也被纳入到第二阶段实施,其港口老建筑的更新改造在2002年完成。媒体港逐步成为了颇具活跃度的媒体、广告、时尚、艺术和商业中心。

图三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第二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02-2007年):2002年将运输街码头地段重新规划为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及餐厅等功能的商务园区,之后进一步调整,确定将运输街码头西侧与锅炉街码头改为住宅建筑用地。

第四阶段(2007-至今):新的土地总体规划中,将磨坊街码头与经济港(Wirtschaftshafen)/劳斯沃德(Lausward)港区纳入到新发展规划中。后两个港口码头是杜塞尔多夫的主要港口区,主要供工业、商业服务、船舶和铁路货运使用。此外,布雷默街码头的顶端继续用作绿化用地,入境口岸的莱茵公园通过跨河大桥可一直延伸至此。

图四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第三、四发展阶段


(二)别致的城市建设打造形成特色网红地标

港口码头旧建筑的改造和新建筑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新派理念的完美融合,改造赋予了老工业文化遗迹新的生命。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将码头区内原有的轨道、锻铁栏杆、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设备保留,形成别具一格的工业景观,使得港区历史底蕴得以留存。同时,风格各异的新派建筑也为港区增添了创新活力,如莱茵河右岸的莱茵电视塔,塔高240.5米,是杜塞尔多夫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如被称作为“舞动的房子”的新海关大楼,因其独特的造型,成为港区著名景点之一。新增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更大程度地将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引进来,使得旧港区成功转型。

图五 莱茵电视塔和新海关大楼实景


三、老工业港区城市更新的经验和启示

如今,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已成为德国极具特色和开放活力的区域,千余家企业汇集,旅游打卡络绎不绝,产业创新的需求以及人的居住、休憩、游览需求均在这片区域得到了有效满足。在城市更新大潮下,退二优二、退二进三不仅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媒体港改造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老工业区潜在的改造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和环境可持续性价值应有的认识。媒体港的开发是欧洲港区更新改造的典范,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也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

高度重视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用:媒体港在进行改造更新时充分依托旧港区的工业历史和区域价值,保留重要历史遗产建筑或设备设施,形成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格调的新区,同时也将原有港口的历史沿革加以延续。

重视规划与实际区域资源的契合程度:杜塞尔多夫港在确定进行区域更新和总体规划时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利用莱茵河畔优质的景观资源、原港区历史资源、交通资源等,规划的制定与实际紧密度高,底蕴扎实,为后期整个区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注重提升内外部交通的可达性:在港区规划中,重点对港区内外部交通网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打通堵点,实现区域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互通,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内外部交流的便捷程度。

规划前期启动区的选择尤为关键:随着城市发展需求选择离市区较近的入境口岸作为第一阶段开发区域,首期入驻电视塔与政府议会大厦,奠定区域产业基调,树立地标性建筑。主要公共建筑与开放空间均布局于水岸周边,提高了居民工作生活的体验感。

注重各功能区多重功能的有机混合:港区内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办公、商业、住宅及休闲的有机结合,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相融,对提升区域吸引力有很大价值。

单体建筑创新是盘活工作中的出彩点:单体建筑设计采用大胆的创新规划,使建筑与城市传媒、时尚的氛围融为—体。创新型的、优美的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风景线,从而达到对企业办公的吸引力,这点值得许多地区城市更新借鉴。

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极其重要:城市废弃的工业用地往往存在较多的环境问题,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优化。媒体港在规划更新中利用水面和绿地优势构建新的城市绿色走廊,营造出优质的城市休憩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图片来源于网络,下同。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