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礼森智库!!!
021-5423087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礼森智库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900号B座903室,200233
邮箱:master@lisenthink-tank.com
电话:021-54230870;18018606002(周先生)
传真:021-54015783

微信公众号:请搜索“礼森园区智库”



您现在的位置:礼森研究
【礼森观点】共生背景下,园区如何成为好邻居——以张江高新区和金桥经开区为例
2023/10/9

张腾飞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自1984年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2700余家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初期,各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突出。随着产业园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相关开发运营主体有意识地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物流便利,园区内企业间互相采购等生产合作频繁发生,不同产业园区之间也产生了多种方式的生产合作,开启了一种趋同存异的共生趋势。

上海是我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省市之一。当前,上海产业用地及厂房资源日益紧缺,2021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上海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产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以期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园区之间能够功能错位、协同发展。这其中,产业园区之间的网络化生产合作被视作产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初步探讨园区共生发展的驱动机制,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简称“张江”)和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金桥”)为例,详细阐明两个园区在日常运转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正在达成一种共生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上海乃至全国园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园区共生的驱动机制

“共生”概念始于生物学领域,具体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根据某种物质关系鳞集麇至,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相互抑制的关系。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更可以看作一种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对此,礼森智库以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链、嵌入本地知识网络、塑造园区品牌影响力、具有契合的营商环境这五个影响要素在促进产业园区共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五大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为因果,并创新性地提出“五芒模型”:

图一 园区共生“五芒模型”


(一)延伸产业链(纵向合作)

产业链是以劳动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一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链内各个环节对于区位选址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是效用,效用的构成则离不开价值和风险的平衡,同时受政策优惠、产业导向等因素影响。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园区都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入相关企业,长久地发展培育出自己在某条产业链或者某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入,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成为一种趋势。但产业园区对企业的承载容量有限,能够做全一条产业链的园区寥寥无几,其往往会同外部企业形成分段互补产业链合作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调整,生产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地方化也势必会受到影响。企业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转为同本地企业达成合作,表现在园区层面,其更倾向于与相邻的园区进行合作,地理邻近优势可以减少信息搜索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借助相邻园区优势力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资源获取,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溢出效应。在市级层面,园区间通过资源对接、要素共享和优势互补,保证了整个地区重点领域产业链完整和供应链稳定,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

(二)拓宽产业链(横向合作)

在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的完整构成中,各阶段都有不同的参与者,同一阶段也会有相似的参与者。在园区层面,园区可能会互相成为竞争对手,而相邻位置的园区可以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及其使用的生产要素,如若园区彼此间存在行业竞争,这会迫使他们不断地创新来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作用下,产业链的横向合作变得很普遍,产业横向分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产业链的稳定,当园区产业链在某一环节出问题时,不会立刻停止运转,相邻园区对应的环节可以很好地进行补位,区域在应对风险时,整体的弹性和韧性得到了一定保证,变相提高了对外竞争力。同时这也加大了园区间协同创新的可能性,通过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园区之间可以实现共赢。

(三)嵌入本地知识网络(信息交流)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小尺度的空间单元,其内部成员会通过密集的面对面交流互动或者商业合作促进知识的转移,存在着本地化的、特定于行业的知识溢出效应,由此组成了产业园区内部知识网络。与此同时,伴随全球化进程,各个地方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园区也需要通过不断进步来保持自身竞争优势,这也需要获取多元化知识。

当园区处于相邻位置时,得益于本地化协作生产网络和制度安排,园区之间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一些高度嵌入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无法通过语言手段充分表达的知识可以在园区间相互溢出;此外,有政府、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促成的系列论坛或者交流会,可以促进园区间的经营合作和信息沟通。这些都是知识转移的手段,具备日后转化为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潜力,且获取途径相对容易。

(四)园区品牌影响力(整体感知)

产业园区之间存在着建立外部生产网络的相似需求,可以以整体规模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外部市场竞争,增强区域竞争力。全球经济的特点是信息高度不对称,规模小的园区条件受限,相对缺乏对其他地区潜在交易伙伴的了解,且在自身实力不够强劲的情况下,也很难让外界注意到。当各园区抱团发展的时候,会给予外界一种整体上的“空间感知认同”,增添园区自身被注意到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已有某一园区品牌被外界认可时,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容易地溢出辐射到与它位置邻近的其他园区。

(五)营商环境的契合度

园区的共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首先降低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成本,从而增加了两者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同一区域范围内的园区,具有共同的制度基础、社会和文化特征,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具备优势,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信息搜寻成本、合约谈判成本等,能够相对容易地建立信誉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在生态、公共服务(例如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也需要园区之间合作,协同共生。

二、张江和金桥的概况

(一)两大产业园区共生背景

地理区位上,张江高新区和金桥经开区均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两园区直线距离约为6千米。历史背景上,金桥出口加工区1990年成立,张江高科技园区1992年正式批准成立,两者成立年限相近,且一直以来都是浦东的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园区运营上,张江和金桥的开发公司实际控制人都是浦东国资委,政策和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家公司的转型或业绩提升,更牵动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产业发展上,张江最初发展的重点产业是生物医药,这一时期金桥引进的多为芯片、电子、汽车、家电等产业。1999年,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张江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而金桥自2000年起逐步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生物医药与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2012年金桥开始产业转型,培育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移动互联网视讯、新兴金融四大智能新兴产业。2015年,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张江以发展建设张江科学城为抓手,向科技投行转型;金桥则提出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张江正在全面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金桥则定位在国际高端智造、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中心。

(二)两大产业园区现有产业结构

根据《上海市开发区统计手册(2021)》数据显示:2020年,张江工业总产值为12368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为4356.2亿元,占比35.23%,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产值分别为3440.3亿元、3125.4亿元,占比分别为27.82%和25.27%。金桥工业总产值为24227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为14267.33亿元,占比59.22%,排名第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紧随其后,产值分别为2556.84亿元、2229.62亿元,占比分别为10.55%、9.20%。

图二 张江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三 金桥产业结构示意图


整体上,张江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汽车制造三足鼎立的态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方面搭建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而金桥则呈现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这与其多年来在汽车制造方面“深耕细作”息息相关。

三、张江和金桥的共生发展模式

(一)产业链跨园区合作

几乎没有园区能够完全独立地做全一条甚至多条产业链,依旧会在某些环节需要园区间合作进行补充,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节约生产经营成本。近年来,张江谋划推动“3+3+X”产业总体框架,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核心产业。同时,金桥传统的支柱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新通信”为四大主导产业的新格局[1]。可以看到,在整个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中,金桥的功能定位与陆家嘴、张江等周边地区协同错位。

在汽车制造领域,2022年,“浦东张江·金桥未来车产业集聚区”正式启动,达成这一合作的产业基础是张江在汽车芯片和软件算法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其在智能驾驶领域覆盖了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环节;金桥在汽车电子产业制造端具有深厚基础,拥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如联创电子、博世等,以及拥有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这一场地优势,同时还具备上海首个5G生态产业园,集聚华为5G等研发结构,研发端增长实力强劲。本次合作结合了张江先进的芯片、人工智能技术和金桥的整车及配套资源,旨在进一步夯实和扩大浦东“未来车”产业优势。

人工智能合作方面,《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依托张江机器人谷、金桥机器人产业园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做大做强一批整机生产、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培育国产机器人知名品牌。这些行为都是在放大整体优势,通过张江和金桥两大园区品牌的双向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取到更多发展机会。

(二)借助行业组织促进园区合作

张江和金桥都是上海市开发区协会的会员单位。上海市开发区协会是一家以产业园区为服务对象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致力于发挥信息互联互通的桥梁作用,为会员单位开拓多元信息获取渠道。张江和金桥可以借助协会的平台功能,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获取最新最热的产业园区相关政策资讯。以协会日前的“产业用地使用权到期相关问题”主题研讨会为例,张江和金桥可以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各个产业园区代表以及政府人员针对产业用地使用权到期相关法律背景、政策导向、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的不同观点与想法,借助于外部获取的信息,进一步联通内部,有效交流双方园区在园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相关信息,使得园区未来发展能进一步协同。

图四 借助行业组织促进园区合作示意图

(三)配套设施一体化打造

《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规划蓝图中,约29公里的浦东中环段,串联了浦东中环沿线的3大重点地区(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5大潜力地区以及3片楔形绿地,这些地区在产业、生态、空间上具备优势,但也要补齐活力、设施、交通三大短板。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通力合作,例如目前处于在建状态的地铁21号线,站点设立包含张江站和金桥站,横穿张江和金桥,同时又带动了周边生活设施,如住房及相关配套的建设。

四、关于园区共生发展的建议

本文通过搭建影响园区共生因素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张江和金桥两个园区的案例进行考证,得出依托产业链的相关合作、信息交流、共建营商环境、品牌效应等因素会影响园区间的发展。针对上述结论,现对其他谋求共生发展的园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关键聚焦,注重园区产业协同

产业园区要做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产业园区应格外注重精准招商。围绕重点领域,发挥比较优势,组建专业招商分队,联动产业部门,密切关注产业园区及省内制造业领军企业、拟上市公司核心制造业项目、有外迁意向企业。特别是聚焦产业园区产业提档,优化资源配置,掌握区内企业发展阶段、发展需求,挖掘一批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其次,产业园区应该具备大局意识,注重区域整体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协同配置。发挥产业园区区内“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和壮大产业链上下游,促进市域范围内“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链安全水平,降低产业跨区域配置成本。

(二)鼓励平台举办研讨类活动,促成园区间信息交流溢出

在产业园区功能错位、协同共生的进程中,园区间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建议以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为纽带,定期组织系列论坛或研讨交流会。相关活动要以产业园区参会企业为主角,一方面,可就产业园区的经营合作问题、环境需求等展开信息沟通,互相提供意见或汲取经验借鉴,着重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其他非参会企业的经营合作与技术交流,并鼓励科研院所等外部智库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参会企业也会将交流所得传递给区内其他非参会企业,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知识交流、转化和应用同样重要。

(三)借助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园区特色品牌

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规模优势,而园区特色化发展可以放大这一优势。在遵循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基础上,理应要对特定产业链进行详细的解构分析,选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环节,围绕这一特定产业领域做精做深并形成特色。从园区发展来看,特色产业园更容易打响园区品牌,增强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园区向上获取各类政策支持。对地方政府来说,建设特色产业园实现主导产业的聚焦,更有利于形成产业政策、招商、服务等资源合力,有利于建设根植性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1] 来源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